返回網站

大數據運用與收視調查-社群媒體篇

邱慧仙  世新大學公廣系兼任助理教授

2010年8月,美國TVGuide.com網站訪問了它的一萬名使用者,詢問當他們正在收看某一個電視節目時,是否會更新他們臉書的狀態,結果約3/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較前一年的比率大幅提升,顯示美國收視戶行為的一大變遷。這也暗示,電視收視率與社群媒體之間,也許可找出緊密的連動之處。

早在2011年,美國Nielsen公布的一項研究即發現,一個電視節目在社群媒體上被討論的多少與收視率高低成正比。這項研究不僅針對電視節目正在播出時的線上討論度進行調查,它發現大部分在社群媒體上的討論出現在節目播出之前,因此依據社群媒體的討論度,將能幫助預測節目的實際收視率。舉例來說,在節目播出的前四周,社群媒體上每增加9%的討論度,將可以轉換成增加實際收視率1%。不過隨著當季節目的進行,社群媒體討論度與收視率之間的關係就越來越弱,當該季節目播出近一半時,線上討論度得增加14%才能增加實際收視率1%。 

另,美國Nielsen已觀察到社群媒體上聚集觀眾的能力,開始與之合作進行收視調查。Twitter 在2013年初推出一本有關英國電視產業的手冊,內容提及民眾如何一邊看電視,一邊使用手機或電腦在Twitter發表關於電視節目的討論。例如:新聞深度訪談的發文會在節目結束後持續好幾個小時;歌唱選秀節目時的Twitter發文則集中在參賽者表演時,甚至能從發文中猜出誰會是最後贏家。這項研究結果,促使Nielsen公司宣布和Twitter達成戰略合作,從2013年秋季開始在美國電視市場推出奠基於Twitter 聊天內容的收視率標準,稱為Twitter TV Ratings,除了統計有多少推特使用者觀看電視節目討論串外,也會計算發表電視節目推文的人數。

此種社群媒體中的巨量討論資料與型態,除有預測量化收視率的潛力外,也可透過大量留言進行類質化分析,了解觀眾對於節目內容的進一步情緒感受。然討論串內容分析牽涉到文字探勘等其他專業技術運用,文字的內涵機器無法分辨,可能仍會限於以數量概念為應用主軸。而「預測」這件事,需要大量規律的資料庫數字作為參考值,且外在其他影響因素也會進行干擾,對於廣告購買之影響短期內仍須觀望。然就今日閱聽眾對於社群媒體之依賴與親密程度來說,無論是電視台或廣告產業,皆可從社群媒體中找出許多有利資訊,掌握所謂「第二螢幕」的特性與重要性,進行節目走向規劃、行銷宣傳或粉絲互動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