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流動的存在狀態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教授 曾鈺涓

你曾經google自己的英文名,好奇自己在網路上的存在狀態嗎?

在台灣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有一個英文名。此英文名從小跟著我們一路成長,從雙語(全美語)幼稚園、英文補習班,到長大出國念書、工作職場,同時成為網路各種社群媒體、遊戲設定、服務平台中的帳號與暱稱。然而,當我們google搜尋此英文名時,卻找不到自己,而是一群不認識,與自己擁有共同「標籤」的個體。

2009年,筆者發表了〈你在那裡?〉,邀請觀者輸入欲搜尋之姓名啟動「肖像產製系統」,以YAHOO! flickr網路相簿為搜尋資料庫,搜尋並下載相關姓名標籤(tag)的照片,依照照片所屬的定位資訊,出現於投影畫面上方的世界地圖,之後,畫面成為水幕落下,並啟動「臉部辨識系統」蒐集照片中的臉,再將其匯流成為一個無法辨識、模糊不清、缺乏個人特徵的數位肖像。2013年開啟以自己的英文名「Jane」為題進行《Jane》系列作品。

《Jane》系列作品是以「數位肖像-Jane」與「Jane的日誌」為創作元素,所展開的一系列創作,使用的技術包括:自動搜尋系統平台、數位影像即時處理、臉部辨識系統、互動控制、文字轉語音自動系統(text to voice)、大數據分析、情感運算、人工智慧等,並透過社群平台臉書(Facebook)與Instagram的內容發布,作為「Jane」再現的場所,完成〈我是珍〉、〈你今天的味道是?〉、〈流動的珍〉、〈珍的肖像〉、〈絮語〉、〈肖像花園〉、〈偽旅行記事〉、〈珍的日誌〉、〈請聽我說〉、〈i_digi Jane〉等共計十件作品,展覽形式包括文件式紀錄、沈浸感知氛圍的影像與裝置作品,創造具科技互動與心智互動共感的觀看體驗,觀者在具真實與虛擬感知共構中,透過文件閱讀、視覺圖像的符號象徵、身體感知體驗,感受「Jane」的多重存在樣貌。

2022發表《流動的房間》於國立臺灣美術館「Metabody in Kinesphere動勢身形」展覽,是以2018-2021共計1461張數位肖像填塞構成的Jane的房間,並以五張類風景的〈珍的肖像〉,2021-2020共計24本〈珍的日記2020-2021〉、數位相框展示〈#Jane〉的照片等,透過影像、文本、聲音、情境等,創造出讓觀者感受「Jane」存在的空間,邀請觀者以身體、聽覺、視覺,感知Jane的存在,進入屬於Jane的心靈與精神世界。

「Jane」是由各種影像與文字訊息所組成的象徵符碼,是「Jane」也非「Jane」,而是被標籤(tag)為「Jane」的個體,是一種與眾人共享的網路分身,承載的是「Jane」的故事、行為與生活。「Jane」從原是一個象徵與代表個人的符號表徵,變成一個無性別的代稱,透過程式所創造的,僅是具有似人臉部形貌的影像。透過挪造策略,將他人原來作為證實自身存在的訊息物,個人生存記憶與生命活動的軌跡,在數位編碼的過程中,重新編譯成為虛構的存在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