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第三波視覺化的來臨 郭迺鋒:懂得說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事

李長潔 世新大學創新傳播與數據智慧實驗室執行長

本月13日,創新傳播與數據智慧實驗室、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聯合舉辦「動態資料與數據故事」講座,由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郭迺鋒帶來兼具理論性與工具性的數據思考與實務。此次系列活動以「第三波—視覺化的革命」為主軸,主持人秦琍琍教授即規劃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串聯各領域視覺實踐,展現所謂「當代性」的傳播特質。而郭迺鋒老師所談的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正恰恰位於當代運算社會的座標中心,相當值得令人深刻思索。

broken image

圖一 實驗室計畫主持人秦琍琍教授邀請郭迺鋒教授舉辦數據講座

甚麼是視覺化的第三波

郭迺鋒開宗明義,以資料視覺化技術的「第三波」展開討論。從統計學、資料科學、資訊設計、製圖學等角度來看,資料視覺化的第一波,強調的是「簡潔清晰」(clarity),以資料科學家Edward Tufte為代表人物,其著作《量化資訊的視覺呈現》(Tufte, 1983)探究科學寫作中呈現數據,與統計資訊的表格與圖形,推崇刪除不必要的矯飾細節,力求資訊設計簡明。

而2000年後,隨著計算機處理技術大幅革新,資料視覺化全面進入第二波,主要以《圖表的文法》(Wilkinson, 2012)為典範,以語言類比圖表,乃強調圖表的傳播有效性,圖表語法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夠創建一種系統性(systematic)的表達,在整體中看見資料的關聯性。

broken image

圖二 郭迺鋒老師活潑地縱橫數據視覺化世界

數據時代的說故事的人

本次講座,郭迺鋒老師更加聚焦在「視覺化第三波」,強調數據故事(data stories)在運算社會中的重要性。當我們進入各種數據交織的時代,說故事的人匯流(convergence)了不同工具的使用,跨越手繪、文字、影像、圖表、資料庫、軟體介面,人們不需要反覆的進入不同資料呈現模式,而是試圖在同一個介面模式中,看見有效、深層且有問題意識、內涵意義的數據故事。這種新型態的視覺化敘事表達,協調了設計者預期的資料理解過程與使用者故事探索之間的平衡(Segel and Heer, 2010)。目前開始運用於資料新聞、教育創新、政策傳播等領域。

broken image

圖三 動態資料的視覺化強調達到對數據的理解

一起動手做資料

郭迺鋒老師在實作部分引導學員使用「PlotDB」與「Flourish」兩種數據視覺化平台,做出兼顧靜態與動態的資料呈現,非常好玩。本次活動共20人參加,成員們皆有深刻的回應。博士學位學程的秦琍琍教授認為,不同領域中對敘事的觀點差異,將可能是一個有趣的接合。財金系的徐苑玲教授與傳管系的蔡佩穎教授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數據實務與觀點。廣電系的李長潔老師則從Georg Simmel的形式社會學切入思考此三波視覺化的當代性。線上與線下的傳播博士學位學程博士生,杜家駒、劉惠華、許亭云、劉婷婷等人,也都提出各領域應用的可能問題,如法庭上的辯論資料。

broken image

圖四 杜家駒提出法庭上的資料呈現問題

broken image

圖五 陸生們一回到台灣的課堂上就努力參加有趣的講座

broken image

圖六 講座的討論非常熱烈

「動態資料與數據故事」講座,深度且實作的研討令人深受啟發。創新傳播與數據智慧實驗室將以「第三波—視覺化的革命」為主軸,繼續推出4場活動,歡迎有興趣的夥伴關注與參與。

請見創新傳播與數據智慧實驗室FB : https://www.facebook.com/shucidi 

參考文獻

  1. Tufte, E. R., & Graves-Morris, P. R. (1983).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Vol. 2, No. 9). Cheshire, CT: Graphics press.
  2. Wilkinson, L. (2012). The grammar of graphics. In 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pp. 375-414).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3. Segel, E., & Heer, J. (2010). Narrative visualization: Telling stories with data.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16(6), 1139-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