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Covid-19疫情下的遠距教學翻轉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副教授 林慧羚

Covid-19襲擊生命

遠距教學顛覆教育

老師唱作俱佳電腦功力瞬間增強

表演語藝技藝全開

自備燈光、音響、剪輯與後製

身兼主持、遊戲王、平台交錯DJ

學生那端常失聯

時時Call in保持聯繫

課後作業批改夜夜深

上傳影音教材日日長

遠距教學身累心更累

2019年底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迄2021年已屆兩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rual Organization, UNESCO)調查截至2021年1月12日,因應對COVID-19疫情危機而關閉學校教育機構,使得約有8.25億學生學習深受影響,全球有超過90%學生無法上學,為了解決此問題,各國政府教學單位紛紛祭出線上遠距取代實體課程,作為解決方案,我國大專院校立刻舉辦教師線上教學研習營,希望透過數位學習以達成「停課不停學」的訴求。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認為語藝乃是「透過語言影響靈魂的藝術。」(轉引自秦琍琍,2021,頁6)均彰顯著為師之道,在透過語藝傳遞知識真理,解答人生困惑,更成為影響靈魂的良師益友。語藝學從西元前四、五世紀希臘羅馬時代開始發展至今日數位語藝時代,教師們傳授知識真理的殿堂從公開面對面對談、辯論,至今教育界仰賴數位工具進行遠距教學,不僅必須具備傳統語藝訓練的五大要素統合能力,即:創作(invention/inventio)、組織(arrangement/disposition)、風格(style/elocutio)、技藝(memory/memoria)與發表(delivery/action/pronuntiatio)的口語傳播的專業技能之外,更需要數位素養,包含數位環境的運用、超文本、跨平台的整合與串聯,讓同步或非同步的學習都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秦琍琍,2021)。

遠距教學的意義

置身在「知識經濟」的二十一世紀,學習與教育已成為當前國家政策重要的施政方針。傳播科技帶動知識的革新,在知識經濟浪潮襲捲下,各國將數位學習視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利器,針對學校、企業、社會推動數位學習網站乃前仆後繼,應運而生(蔡念中,2003)。

遠距教學原本的定義是指因地理上的距離,老師與學生無法同地同時進行教學活動,藉由遠距教學之方式作為時空隔閡之橋樑,達到教育目的。包括(1)函授教學(Correspondence)(2)廣播教學(3)電視教學(4)電腦網路教學。誠如傳播學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1978)提出「媒介即訊息 (The medium is themessage)」,認為傳播科技改變了人們的認知與態度,媒介延伸人類的感官,「媒介」(Media)的形式更在潛移默化中形塑人們的理解與思維方式,傳播技術的重大改變促成社會進化或是觀看世界的方式,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鄭明萱譯,2006)。

學者Rogers 將人類傳播演變的進程以媒介的發展進程將其分為「手寫」(writing)、「印刷」(printing)、「電訊傳播」(telecommunication)到由於網路出現而進入「互動式傳播」(interactivecommunication)四個紀元(Rogers, 1986)。遠距網路教學是利用全球資訊網超連結與多媒體呈現的特性,讓學生透過簡單的網路使用介面,在多元的數位化網路資源中,所進行的同步和非同步的學習活動。利用網路進行遠距教學,除了教材的主體設計之外,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其互動性、多媒體呈現教材、開放性系統、線上搜尋、超越時空和平台、全球共享、學習者控制等多項,此趨勢正如同Bolter&Grusin(2000)認為是「數位化」造就的「互動性」,遠距教學中介具備著「多中介性」(hypermediacy)的媒介邏輯。在此環境下,老師可將事先設計好的教材以延伸性素材,透過影音、廣播、文章等等多元連結放置於網上,學習者更可按自己的步調,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地點自由瀏覽數位教材,老師和學生可利用同步機制面對面溝通與釐清問題。

網路遠距教學課程的理念與特色

透過網路傳輸進行遠距教學,不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還可以透過互動方式來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興趣(程馥慧,2005)。蔡念中(2003)指出網路遠距教學課程的理念與特色,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1. 彈性的教學與學習空間。
  2. 彈性調整學習步調與進度,不需配合其他學習者的進度。
  3. 透過網路上的豐富資訊,提升教材與學習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4. 將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從「被動」轉為「主動」。
  5. 透過非同步學習系統中的「自我評量」、「討論群」與「線上登錄」紀錄,使教學者可精確觀察學生的參與度,並給予獎勵或關懷。
  6. 擴大學習者層面,舉凡在校生、外校生、在學生、一般社會大眾,均能參與學習。
  7. 非同步教學系統中的「討論群」可以發揮同儕學習效果,節省教學者回答相同問題的時間。

正因為網路上推動遠距教學的卓越性,教育部積極發展遠距教學,並在各大學院校持續開辦遠距教學課程,每學期都有遠距教學課程的獎勵措施,但申請率卻不高,以本系十四位教師,且多為電腦資訊專業教授,僅有一位申請遠距教學,比率僅佔7.1%。以教育部110年度第2梯次數位學習課程認證開始受理申請規範有五項必備要項,包括:課程說明、課程內容與教學設計、學習者與課程內容之互動、師生互動與學習者之間互動、學習評量與課程評鑑,這五項規範必須至少達到二十項指標,才算符合良好的數位學習課程的認證。

遠距溝通平台成為遠距教學上的利器

值得慶幸的是身處網路時代,許多軟體業者提供遠距溝通平台成為遠距教學上的利器,如國內大專院校較常使用的google meet、microsoft teams、Webex等平台,都是常用的同步遠距教學工具,經過申請還可同步錄影上傳,讓缺課的同學可以事後補課或複習。至於非同步的教學使用錄音錄影軟體個人從PPT上面的錄音功能,轉化到具有螢幕錄影、簡單剪輯功能的EverCam,之後轉檔為影音檔上傳到youtube連結上傳至學校的e學院教學平台上,對於非語藝展演型的教師幫助頗大。

儘管現在遠距教學媒體平台較人性化,然而仍然無法滿足遠距教學所需,尤其是同步教學時教師們往往並用跨平台、攝影機,以及同時多工使用遠距教學工具,像是google meet結合線上活動工具如Jamboard 或Stormboard軟體,此軟體有電子白板模擬教室板書的現場功能,使用便利貼留言,利用平台的分組討論功能,可以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在主場空間隨時可以參與和介入小組空間,進行全敞式監控或參與不同討論室的進行狀態。若是電腦繪圖或角色設計課程,可以額外搭配手繪板使用,本校也有教師採用Facebook直播功能進行直播授課。本人是同時使用google meet和line的群組,進行簽到、即時表達意見的空間。另外,有時還結合ZUVIO進行點名、測驗和開放問答題,以評估同學們對於上課內容的理解與否,整堂遠距教學真的非常忙碌,同時考驗教師們的資訊化程度。為了評量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後批改指定作業時間變得更多了。茲整理遠距教學教師工作內容重點,最為遠距教學授課、備課之參考。

broken image

突破時空後的教育再思考

遠距教學是藉由傳播媒體突破時空隔閡,使分隔兩地的教師及學生亦可進行教學或學習活動。然而遠距教學雖可不受時空限制,但課後活動方面仍有許多窒礙。然而,COVID-19疫情衝擊教育界的同時,突顯教師遠距教學的資訊與專業素養問題、數位落差問題,以及專業系所在遠距教學端無法提供相對的專業學習環境的軟硬體設備,例如:虛擬攝影棚的導播實務課程失去操作導播機、攝影機的團隊練習機會;電腦動畫、影音後製課程的專業軟體,不但需要電腦效能等級較高的設備,同時須軟體公司授權方能使用,導致許多學生紛紛要求返校使用電腦上課,這都是資訊學院多媒體設計系老師們遇到的軟硬體困境,儘管系方積極找出突破的方法作為應對,例如軟體部份以提供遠端授權的軟體,去支持同步授課與課後練習的數位學習困境,但面對突如其來的被迫教學數位轉型的壓力,有點措手不及。簡志峰(2021)針對遠距教學的問題提出幾個對策:在學生端自律是關鍵、在教師端鼓勵創新遠距教學、推廣投入式思考取代講授式教學,以做為未來遠距教學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佩霖、李長潔、沈孟湄、胡全威、秦琍琍、費翠(2021)。《數位語藝: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2. 李建華、張瑞賓(2021)。〈遠距教學常態化問題之探討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021,10(6),頁 27-34。 
  3. 程馥慧(2005)。〈我國大學校院網路教學平台建置方式、建置資源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4. 蔡念中(2003)。《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揚智出版社。 
  5. 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臺北市:貓頭鷹。(原書:McLuhan[1964].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6. 簡志峰(2021)。〈遠距教學的問題與對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1,10(6),頁 15-21 
  7. Bolter ,J.D.& and Grusin ,R. (2000). 
  8. Remediation:Understanding New Media,

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