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與科學大師對話:陳泰然教授肯定台灣科學傳播有無限生命力!

採訪與文字 黃采瑛 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學程博士生

攝影 李長潔 創新傳播與數據智慧實驗室 執行長

當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傳播從中央控調的大眾傳播,一舉翻轉成人人皆能自我擴散訊息的社群傳播─人類傳播訊息的速度越來越快,影響力也透過人我傳播,如同滾雪球般越來越大。但是,在紛至沓來的訊息中,負面新聞不停沖擊我們的精神與心情,促使現代人隨之變得愈來愈蒙昧、愈來愈不快樂。微軟共同創辦人Bill Gates指出,要想在負面新聞(乃至於日漸增多的假訊息)的桎梏中將大家解救出來,靠的不是正面新聞,而是科學知識。唯有將層出不窮的繁瑣訊息攤在真確數據跟真實資料的科學視野下,重新檢驗,方能讓人類智能重新從宿命型直覺中解放出來,迎向清晰積極的未來。

為此,世新大學創新傳播與數據智慧實驗室(CIDI Lab)本期電子報特別專訪國際著名梅雨專家暨大氣科學權威─臺大前副校長陳泰然教授從自身所學經驗談起,探看台灣未來的科學傳播研究發展趨勢。

broken image

陳泰然教授講述他進入科學傳播領域的過程經驗

陳泰然畢業於台大地理系氣象組,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後,立即返回母校服務。自訂的座右銘是「多嘗試、多學習,人生就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且時時刻刻身體力行地實踐。因此,他不但獲得傑出學術貢獻「天梅獎」、教育部第三屆國家講座、南非共和國氣象學會大會邀請講座及紐約州立大學國際校友傑出成就獎,更獲《天下雜誌》評選為近四百年來對台灣最有影響的兩百人之一。

在這次與科學大師對話的訪談裡,陳泰然大方分享一路耕耘過程,並指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他所看到的科學傳播能量包含了幾項特質:

成功的科學傳播正以「大眾語言」與聽者進行溝通

陳泰然首次接觸科學傳播,是他學成歸國,在板橋教師研習會為國小自然科老師講課時的故事。他認真思索,該如何把科學知識傳出去?在百轉千迴的思考中,他忽然頓悟:該從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所遇的現象與疑惑中入手,這才能讓大家真正的把科學融入生活,加入思考的邏輯運作中。果然,那一次的分享,沒有人打呵欠、看手錶,在場者皆全神貫注的加入科學議題討論中。

以科學教育為科學傳播的基礎

有了第一次的「科學傳播」經驗後,陳泰然無論是在科學月刊擔任編輯、執行創造力研究、擬定科學傳播計劃,都以生活化的情境為傳播科學知識的背景,亦獲得了極大的回響。但是,就在教育部開放民間編寫教科書,而他也收到小牛頓雜誌團隊邀請時,他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只懂科學,根本不懂教育。科學與教育必需透過不斷的實做、記錄,才能真正的做到跨領域的結合。是以,他在編寫小學生教科書、貫徹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綱的研擬工作時,他看到了教育的意義─乃在於為科學的知識紮根。

台灣科學人才在有限資源中,仍閃耀著躍登國際的光芒

培養出近百餘位碩、博士優秀人才,審核過無數科學傳播作品的陳泰然,面對台灣未來的科學傳播發展,抱持著相當樂觀的看法。陳泰然指出過去十年來,台灣優秀人才輩出,拍出來的科學影片在國際上毫不遜色,但其實都是資源相對短絀下的嘔心瀝血之作。

有感於此,陳泰然看到了民間的科學希望,遂更期待政府決策能加強決心,以具備前瞻視野、持之以恆的遠見,訂立專法、統合資源,藉此讓台灣科學領域發展更永續、更積極。

broken image

採訪者黃采瑛準備了很多提問與陳老師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