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戰前2016美國總統大選中台灣的論述立場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李長潔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川普(Donald Trump)高票當選,一堆民調專家跌破眼鏡,有如1948年美國大選,除杜魯門總統本人以外,兩黨中的政治預言家們幾乎沒有人相信他會贏,川普也是。而台灣民眾在11月9日這天,亦隨著美國選戰提心吊膽著,媒體裡各新聞台播送著最新的選況與及時評論,在更早些時候,台灣各媒體也早已針對美國2016年的選戰、選民與候選人提出各式評論。姑且不論最終的開票結果,我們可以從選前台灣媒體對此次大選的評論,窺見台灣的論述立場,得知台灣在全球政治光譜的位置,與對國際互動的想像。

broken image

川普的關注度普遍較高

我們以「川普」(紅線)、「希拉蕊」(藍線)、「美國總統大選」(黃線),觀察關鍵字搜尋趨勢,看到一個如預測般的視野,川普的搜尋量其實一直都比希拉蕊(Hillary Clinton)來的高(圖一)。有趣的是,回顧2008年與2012年的兩次總統大選,歐巴馬(Barack Obama)的關鍵字搜尋也是高過其他兩組候選人(圖二,藍線為歐巴馬搜尋量)。

broken image

圖一 川普、希拉蕊、美國總統大選之關鍵字趨勢

broken image

圖二 歐巴馬的關鍵字搜尋量也在兩次大選中為最高

或許,我們可以想像,不管你喜不喜歡川普,對於這個突然出線的「土豪」候選人,人們總是帶著好奇與想像,甚至覺得他激進的言論似乎十分有力量。此外,可以從這個關鍵字趨勢中推算,9月到11月這段期間,是美國大選論述中最蓬勃的議題發酵階段,是故,我們取此區段中台灣平面媒體的重要選戰評論,來進行數據探索與論述分析。

川普式議題:強烈、主攻

在台灣媒體報導的聲量分析上,與關鍵字趨勢雷同,川普(466)大過希拉蕊(351)。在口碑分析方面,雖然各有正負面態度,但川普在議題的影響力上,也比希拉蕊高出許多,儘管以負面的報導為多數。

broken image

圖三 川普議題的口碑分析

broken image

圖四 希拉蕊議題的口碑分析

從兩人的在台灣媒體報導中的主題網絡分析來看,川普的形象較為「積極」、「主攻」,常使用「指控」、「拒絕」等行動將矛頭指向全球對美國安全所產生的威脅,也與「脫歐」的政治想像連結在一起(圖五)。反觀希拉蕊,其形象被視為「希望」、「敏感」,甚至「保守」,且明顯地受到「電郵」事件「調查」的影響(圖六)。大致上來看,川普在議題的「吸睛程度」上,優於希拉蕊。

broken image

圖五 川普議題的主題網絡分析

broken image

圖六 希拉蕊議題的主題網絡分析

五大選戰評論論述主題

接下來,我們將針對數篇重要的媒體選戰評論進行更細緻的論述分析,來了解台灣的論述立場在這場選舉中呈現為甚麼?這同時可反映出台灣人面對全球局勢變動的希望與恐懼。

broken image

圖七 全部論述的綜合文字雲分析

先將所得到的全部評論作一個綜合的分析,台灣媒體評論主要可以分為五大個面向:媒體現象的觀察、政治路線的區辨、美國社會的民眾分析、多元文化的擔憂、全球經濟的縱觀。各論述分別從不同議題範疇切入美國大選態勢進行陳述。

媒體現象的觀察

這次選舉最令論述者們關注的議題之一,就是「媒體」,其中包含媒體事件的變化、民調的測量、媒體中候選人的形象、新媒體的運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差異在選情上的效果等,都對選舉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也是左右「搖擺」的重要因素。

新媒體的興起與運用,在這次選舉中絕對是一個亮點。從候選人的造勢大會、兩次的總統辯論、到最後的開票,從辯論前的暖場、背景介紹、資料蒐集,到辯論現場轉播,辯論後的專家剖析、焦點團體訪談,媒體善用了新舊媒體的匯流,讓原本已經非常緊張的選戰,更具戲劇效果。此外,傳統的民調似乎已經失準,「即時直播」與「即時查證」的新媒體能力,讓「網民」的意見更加流動。而十分顯眼地,「電郵」事件在媒體上的傳播效應為一關鍵議題,甚至證實對最終結果起了重大的作用。

broken image

圖八 媒體現象的觀察之文字雲

政治路線的區辨

在政治路線的區辨上,反映的是台灣對美國各種主義的偏好立場。台灣知識分子向來偏好自由主義,像川普這種「另類右翼」(Alternative Right),實在是無法忍受,而較為接受希拉蕊的溫和開放,試圖在左/右、自由/保守的政治光譜中也幫自己找出定位。也有論者指出,川普的「另類」指向一種波拿巴主義,他「拒絕自由貿易」、「強調種族主義」,排斥少數、外來者,以達成國家權力的上升為目的。

broken image

圖九 政治路線的區辨之文字雲

論述普遍認為這次選戰是兩種主義政策與立場極化的後果,川普與希拉蕊所代表的價值與對美國未來與過去的想像,早就潛伏在美國政黨基礎與社會場域之中,激至今日開始對決。其激發出來的,是以「白人男性選民」為主體的群體,並且他們正漸漸茁壯。

美國社會的民眾分析

在前段分析中可以發現,新的政治路線正在形成,追根究柢,是「階級反抗」與「反全球化」的雙重力量所推動。此「川普現象」讓不同的力量在美國社會裡相互激盪,反全球化、反菁英與反體制(anti-establishment)成為美國社會底層令人驚心動魄的聲音。

broken image

圖十 美國社會的民眾分析之文字雲

對於台灣而言,會感受到一種來自美國選民現身的壓力,傳統白人基督教價值的再現,讓時常依循多元文化主義或受多元文化主義所庇佑的台灣,感到自己「突然不認識美國了」。

多元文化的擔憂

美國思想發展以來,以白人尊重少數族裔的多元文化的價值,在這此的選舉中岌岌可危,這也是台灣論者最對川普嚴正批判的地方。對於台灣的自由主義而言,最關心的議題常為教育、全球環境、種族正義、移民等議題,但這都不是川普所關心的、或議題設定的守備範圍。最明顯的就是性別議題,好幾次針對女性的歧視言論,構成了台灣民眾對川普壞印象的來源。而這些議題被美國選民所無視忽略,也呈現正常民主制度的一大潰敗,此信任的崩盤的景象,也令台灣論者擔憂。

broken image

圖十一 多元文化的擔憂之文字雲

全球經濟的縱觀

姑且不論那些令人討厭但川普又不關心的議題(性別、環境…),與台灣最切身相關的,便是此次選舉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了。一位論者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了川普當選後的世界:

川普正是利用國會一戰時期通過的《對敵貿易法》(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 ,還有1977年通過的《國際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來對付國會。不用說,《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也因為兩黨在國會僵持,胎死腹中。甚至有消息傳出,川普接下來還想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全世界的經貿談判人員都要瘋了。​

這個對未來的假想,深深地反映出台灣人在經濟議題上的恐懼,而且,如今已經踏出第一步了。論者大都認為,如果沒有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緩衝,那麼面對中國的威脅將會是更強烈的衝擊。

broken image

圖十二 全球經濟的縱觀之文字雲

台灣人的希望與恐懼:被遺棄的小國

還記得在前兩次2016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時,台灣媒體總認為「瘋子川普」怎麼可能戰贏「美國人的媽媽」希拉蕊,甚至總是以嘲諷的態度評論著川普在媒體上的言行舉止。川普的確狂,但美國人更狂。我們忘了早在很久以前,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就已經預言了那種「白人至上」、「國家利益為主」的核心國家優越,他說:「在跨文化的時代,信任與友誼如鳳毛麟角」。台灣諸多的選戰評論中,透露著對維持現狀的期待,以及對世界秩序重建的恐懼,在英國脫歐的議題上也可見一斑,因為我們總認為,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台灣十足是一個被動的角色。

不過,也許這也不是壞事。對於在冷戰結構中,總是奉美國步伐為孝圭臬的台灣而言,與其煩惱哪一位候選人當選對台灣有益,不如該好好思考「小國」的戰略位置究竟是甚麼,而現在就是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