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兩岸科學傳播讀書會在11月首次舉辦,參與者的豐富對話,令人歡欣鼓舞地對科傳發展感到充滿衝勁。由秦琍琍教授召集組成,成員有世新大學博士班的劉玲、唐樂水、李珉愷、陸希、巫家宇,各成員在近年皆於科學傳播領域努力,亦有不小成果,秦教授希望能透過本讀書會的設立,匯聚博士生的研究潛能,協力達到研究突破,更促進兩岸科學傳播領域的交流。
第一次的兩岸科學傳播讀書會,高興邀請到在科學傳播領域深耕多年的年輕學者施琮仁教授,他來為大家分享其在科傳領域中的研究經驗,以及指引讀書會成員在該領域提問的謬思,提供一些有新意的研究方向。
施教授一開始便展開科學傳播研究的圖式,是由「科學與技術」、「(新)媒體」、「公眾」三端所組構出的綜合關係,而圖式中三端各自交疊處,有著更複雜的知識脈絡正在進行著,例如新媒體對科學發展的影響、公眾對新科技的認知與態度等,我們今日所做的科傳研究,大都可以在此圖式中找到一個位置,這也可以看清楚各自研究的側重,甚至知識論的基礎。
在成員們與施教授的對話進行間,一些有趣的研究主題逐漸浮現,例如「新媒體與科學傳播」、「同溫層現象對知識傳播的影響」、「科學的娛樂性與嚴肅性」、「鄉民的科學素養」、「針對小眾運用各種不同科學傳播模式」、「大數據用於科學傳播研究與實務」等,可以發現,對新媒體的關注已經是當代科學傳播無可避免的研究趨勢與挑戰。
隨後,博士生們也各自針對Communicating Science in Social Contexts: New models, new practices一書進行分享與討論。穿過對「代議與審議兩模式」、「科學傳播分析架構」、「會話模式、對話模式、參與模式」的綜合討論,我們發現,科學傳播的理論模式各有提出,也相互援引,雖然目的在朝向更加多元參與的溝通,但也無法忽略需要針對不同的閱聽人與社會條件,來改變傳播的策略,甚至混合運用。
在讀書會尾聲,施教授重申科學傳播與民主社會的關係在未來將會是最重要的議題,有鑑於風險社會的全面來臨,如氣候變遷、基因食品等,公眾與科學之間的協商關係,便有待有更為妥善、精良、深刻的科學傳播來聯繫,並且,確實的、細膩的、符合情境的、實質主義的施行,方為邁向未來民主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