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2018 CIDI LAB 成果回顧 / 傳播、數據與科技的跨科際知識創新

李長潔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回顧2018年,實驗室以「跨科際知識創新」為概念,進行一整年的知識實驗,結合資料科學、大眾傳播、社群媒體、新媒體、語藝學、科學傳播、視覺設計、文化研究、敘事研究等不同領域,致力知識創新微課程、大學社會責任的跨校跨域合作、與建立研究者社群等三大面向,並獲得豐碩成果。

知識創新微課程:數位人文教戰攻略與視覺符號與多模態語藝工作坊

實驗室在2018年共開設兩系列微課程,包含強化數據素養的「數位人文教戰攻略」與深度研討視覺文化與實踐的「視覺符號與多模態語藝工作坊」。數位人文教戰攻略系列,邀請資料分析師陳潔寧與高偉倫,教授視覺化與資料整合的基本技巧,提升參與者拓展數位人文領域的實戰能力。

broken image

圖一 陳潔寧老師教大家統整資料與分析

下半年度的「視覺符號與多模態語藝工作坊」與博士班課程結合,邀請世新大學廣電系教授葉基固、世新大學財金系教授郭迺鋒、聯廣廣告創意總監黃守全、交通大學傳技系教授張宏宇,探討節目模式開發、資料視覺化、廣告創意與傳播、影像敘事等不同議題,探索新媒體時代下多模態語藝的新境界。

broken image

圖二 黃守全總監從文學談到創意,再探廣告中的視覺語言

大學社會責任:跨校、跨域合作

不只針對世新大學校內的知識推廣,實驗室更積極向外進行跨校、跨域連結。於2018年夏天與焦點講堂教育顧問公司合作舉辦「新媒體實戰營」、「科學傳播實作營」,讓高中生能在暑假期間學習新媒體與科學傳播的知識。實驗室提供專業師資參與課程設計與教授,如李長潔、黃采瑛、李珉愷、陸希、蘇純女等,透過有趣的「動手做」、「問題導向」之教學設計,有效提升學習成果。

broken image

圖三 在暑假時舉行高中生的科學傳播營隊,推廣傳播技能

此外,與台北醫學大學黃詠愷老師合作,葉蓉慧、李長潔受邀共同開設健康傳播相關課程,葉蓉慧老師從口語傳播、人際傳播的角度出發,設計健康內容的最佳傳播模式,而李長潔則以新媒體傳播為主題,透過科學傳播的個案實作,讓醫學院的學生優化自己的知識傳遞。該課程學生也在學期末實際進行健康內容之傳布,主題為肌少症與牙周病,頗具成效。

broken image

圖四 北醫學生用玩寶渴夢的長輩來進行肌少症的故事設計

建立研究社群:數位語藝、社學敘事與社群媒體

2018年也是實驗室研究成果豐碩的一年,全年共組成三大研究群:數位時代語 藝之跨界與溝通、科學敘事的創新與實踐、科學傳播與社群媒體-兩岸觀點。各研究群長驅直入數位時代,做出深刻的詮釋與批判。

「數位時代語藝之跨界與溝通」,由秦琍琍教授主持,四位研究者蔡鴻濱、沈孟湄、費翠、李長潔組成。本研究群透過跨領域、跨方法的多元觀點,奠基於具體社會脈絡上,試圖描繪出一個數位時代語藝學的可能模樣,其包含人工智慧、表演藝術、廣告行銷、電玩遊戲等四面向,並延伸出「巨量」、「事件」、「視覺」、「過程」四個概念,以探索當代數位情境下語藝活動中的趨勢議題。

broken image

圖五 數位時代語藝之跨界與溝通之研究群

科學敘事的創新與實踐之研究群,則探索科學敘事在當代的各種面貌。秦琍琍、葉蓉慧、黃采瑛、郭柏妤以減重食品相關新聞訊息為例,試圖透過「框架」的概念指呈減重食品新聞的語言使用與敘事實踐,以反思公民社會中媒體、科學與公眾三者間之關係;而柯舜智則從數位媒體的敘事分析觀點,探討YouTube上非影音製作專業的「使用者自創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所構成的科學傳播新風潮;阮明淑將在科學敘事結構上,探索科學專家社群的內隱知識,並轉換為影音形式;李長潔則嘗試性地挖掘電玩遊戲中的科學傳播元素,直指VR遊戲《方舟公園》究竟如何用「環境說故事」(environmental storytelling),而此擬真的視角將為科學敘事帶來什麼樣的創新改變。

 

此研究群戮力科學傳播中敘事觀點的豐富發展,無論在理論概念、分析方法、研究題材、與價值上,都將有助於持續思考數位時代的科學傳播將邁向何處。

broken image

圖六 科學敘事的創新與實踐之研究群

科學傳播與社群媒體-兩岸觀點之研究群,則由台灣與中國兩岸學者進行觀點的交流與對照。邱慧仙針對台灣新興科普組織「泛科學」粉絲專頁中的減重主題貼文進行分析;黃采瑛則強調「資訊技術轉向」下,科學訊息在不同架構中的傳播模式;蘇純女則盤點台灣氣象觀察之社群媒體平台,對比出「專家」與「常民專家」在溝通策略上的異同。

在中國面向,范家偉從巨觀的視角切入科學普及到科學傳播的變遷,試圖描繪當待中國的科學傳播典範轉移,那將是更豐富自由的社群參與;而魏武將以知識型音頻「喜馬拉雅FM」為例,批判著「知識快銷」行為背後的使用與「未滿足」。

此研究群指出,社群時代的科學傳播意味著,科學專家更靈活彈性的溝通策略,與閱聽人的積極參與,這個參與不僅是內容的接受與知識學的學習,更在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下,常民也將成為創造知識的人。

broken image

圖七 科學傳播與社群媒體-兩岸觀點之研究群

重新思考數位文化

實驗室在2018年重新思考了數位文化,無論是學術研究或是教學實務,都將傳播領域的重心置於當代運算社會脈絡之中,反思諸社會脈絡,細察與追蹤數位科技對整個社會範疇帶來的影響與變動。面對2019年,我們將持續深化數位思想,側重數位政策、數位法規、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軟體文化、媒介哲學等議題,推動知識創新,並帶給大眾更有趣、更有價值的思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