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腸病毒71型與登革熱,到塑化劑與餿水油,科學好像離我們很遠,但其實日常生活中最貼近自己的公共議題就是「科學」,而這些問題橫跨了科學知識、社會、教育、傳播、法律等多元面向,充分顯示出當代科技社會的複雜面貌。審視台灣近年的關鍵議題發展,例如在2015年,台灣的食品安全與公共衛生領域幾次重大事件的發生,讓科學與技術成為一般民眾最切身相關的議題,也將科學與技術引入到公共領域的討論中。
當「科學」一詞已不是單純的「考試要考的事」,而是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時,科學素養(science literacy)便成為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唯有當個人得以擁有獲得、處理、了解基本科學資訊之能力,還可以選擇最正確、最適合的應對,甚至可從中進行反思、辯證與參與,一個完善的「全民科學」(science for all)方能體現。
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趨勢演進,溝通工具不斷地變化,資訊儲存與內容分享的方式也日新月異,健康的傳播,科學的傳播,都能有更多樣、有效、彈性的表現。在以前,資訊與知識的傳遞,是較為固定、單向、單一的傳播方式;在新媒體時代,則是「知識主動找人」,透過Facebook、Line、推播平台主動散播,以大數據、雲端計算來儲存與管理,科學傳播將得以有更適合、更有效的傳播策略,以達建構公民科學素養之收效。
由實驗室的李長潔老師參與之《科技未來》專書出版,並在〈科學傳播與科學民主化趨勢〉中,希冀引介當代西方的科學傳播理論與相關探討,透過活潑多元的案例,讓大家認識科學傳播與該如何科學傳播。更進一步地,我們將從未來學的角度來看,科學傳播的政策與制度變遷,究竟帶給台灣科學傳播領域什麼樣的未來與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