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理科太太錯了嗎?當「科學傳播」不被認為是一種專業

李長潔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broken image

「大家好,你今天被黑了嗎?」,我沒有要挖開理科太太被黑的過去史,也沒要打臉理科太太的科學解釋。在大家都覺得理科太太要由紅轉黑之時,我想要聊聊,整個理科被黑事件裡的另外一些面向,是一種當前知識領域裡的「意識形態」,也就是:科學傳播不被認為是一種專業。

科學傳播越來越重要

從腸病毒71型與登革熱,到塑化劑與餿水油,科學好像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最貼近自己的公共議題之一就是「科學」,而這些問題橫跨了科學知識、社會、教育、傳播、法律等多元面向,充分顯示出當代科技社會的複雜面貌。

當「科學」一詞已不是單純的「考試要考的事」,而是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時,科學素養(science literacy)便成為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唯有當個人得以擁有獲得、處理、了解基本科學資訊之能力,還可以選擇適合的應對,甚至可以對知識產生好奇與興趣,從中進行反思、辯證與參與。不過,這些不單單只是依賴科學教育就可以達成,更多的時候,我們應該也能夠從生活中獲得相關的資訊、知識、精神、態度。

於是,開始有不少的內容創作者(像是科普網站、youtuber等)以知識為內容,試圖讓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更容易讓人們接觸與接收,以培養大眾之科學素養。

理科太太的科學

理科太太就是其中一個。與傳統電視、廣播、紙張出版媒體不同,在新媒體時代,知識需要主動找人,透過Facebook、YouTube、IG等平台主動散播,活用數位工具製作、儲存與管理,讓科學內容可以有更適合、更有效的傳播策略。理科太太的傳播策略無疑是非常優異的。

理科太太目前共有77支YouTube影片,分成飲食科學、感受科學、料理科學、家常科學、育兒科學、身體科學、戀愛科學、與其他等八種類型,除了「其他」是在閒聊、訪談、曬恩愛之外,七種類型的科學話題全都圍繞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瑣事,試圖讓觀眾了解一件事:「生活處處有科學」。

理科太太的科學傳播

在科學傳播理論中,常常強調,一個好的科學傳播必須包含「AEIOU」(Burns et al., 2003):

  • A. 覺知(awareness):獲取科學資訊
  • E. 享受(enjoyment):欣賞科學的種種過程與表現
  • I. 興趣(interest):對科學有自發性的參與
  • O. 意見(opinion):勇於主動產生看法
  • U. 理解(understanding):對於科學內容、科學過程與其社會因素的理解

檢視理科太太的影片製作與內容,其實都包含了「AEIOU」的各種要素,除了理科太太長得像阿杜這種打趣外,她其實花了很多力氣、也善用了許多傳播技巧來說服大眾接受「用一點科學邏輯或角度來思考日常生活」。

科學傳播不被認為是一種專業

有些批評論到,理科太太又不是多厲害,她講的科學知識不過就是常識,並非什麼高深莫測的科學理論。這樣的觀點,正顯露一件事:科學傳播不被認為是一種專業。

雖然我不是什麼科普作家,或是知識型網紅,可是我剛好研究科學傳播有六年了。我的博論研究訪問了不少科學從業者,我發現其中有一個現象,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教授、研究者、強者據有一種集體氛圍,就是:

「科學普及」、「科學傳播」雖說很重要啦,但你研究要先做好吧,升等都來不及了。要傳遞科學知識給大眾很重要啊,但很累人,而且我一點都不想面對媒體~

於是,在台灣的高等教育體制下,如果一位科學家在從事科學傳播與科學普及的工作,就好像宣稱「你沒有好好做研究」、「你很閒」、「你在做慈善」。但其實科學傳播本身就是專業的領域,必須要有貫穿科學與人文兩種領域的「轉譯」技能,還需要擅長表演表達、內容製作、媒體策略宣傳等。

誰可以說科學故事

「誰有資格說科學故事」也是這事件的關鍵點,我們時常只允許科學家來談科學。筆者在諸多的科學傳播計畫中見到另一個現象:如果你的團隊或個人並非自然科學背景(儘管是公共衛生、風險管理、科學傳播等跨科際的知識),就是比較難登科普之殿堂,就算當代科技問題早已與社會、政治、經濟錯綜交雜。

然而,自然科學家也不見得有好的說故事能力,能夠針對「特定的閱聽人」、「特定的時空」、「特定語言」與「特定題材」,讓大眾得以沉浸其中並且快速地了解相關議題;所以,科技部現在才有這麼多的科學傳播工作坊,提供研究者們去增強傳播能力。

所以說,在檢討理科太太的「科學」同時,要不要也檢討一下「傳播」,技術上來說,它們其實一樣重要。不過,這也反映出為何理科太太要創造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人設背景,因為她了解這知識上的權力關係。

科學傳播是一種文化實踐

我認為,理科太太的興起,不僅是網紅名人的操作;也可以說是台灣在進入新媒體時代、科技風險時代後的一種需求,大眾希望能夠更了解自己的個人生活,希望有人能夠在大量科學資訊(也可以是常識)中,提供安全感與認同感。

所以,重點並不是在智商有多高,或是有沒有傳遞高深的科學知識,或是傳遞的科學內容哪裡出錯了(錯誤可以進一步來討論)。理科太太的科學傳播本身就是目的,其銜接了現代世界中科學知識與社會生活之間、專家與大眾之間的空隙。

這顯示著,在未來,科學傳播工作者是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的參與將促成科學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而有趣多元的科學文化(science culture)則是科學民主化的基本條件。

參考文獻:Burns, T. W., O'Connor, D. J., & Stocklmayer, S. M. (2003). Science communication: a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2(2), 18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