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政治修辭 最好與最壞的年代

秦琍琍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

broken image

轉自 聯合報<記者劉學聖/攝影>

蔡英文總統從首度競選到企圖連任,不斷強調她團隊是一個會溝通的政府。蘇貞昌院長上任更要求閣員「更接地氣、更符民意、更少民怨、更增效能」。一時間,府院和各級政府部門冒出許多能言善道、辯才無礙的「政治化妝師」發言人外,政治人物發言也漸從華麗空洞轉成直白接地氣。在此處新增文本段落。

從「不予評論」、「不方便回應」的吞吞吐吐,到「土包子」、「一支掃帚」、「人進來貨出去」、甚或不雅的「X」或氣憤而出的「就是個屁」,政治人物發言不僅即時被聽見看見,甚至重複播放、反覆轉貼與放大剪貼,尤其是當民眾亦能上網評論、加碼拼貼、甚至政治人物亦需靠著網紅加持時,對於政治人物而言,這真是一個政治修辭和發言最好也是最壞的年代!

政治既為眾人之事,政治的發言與修辭,也就必然成為既是學術也是藝術、更是技術的多重標的。雖然有些政治哲學家,對於修辭之於理性論證公共議題存有疑慮,但仍有不少人認為,修辭有助於溝通的民主,尤其是在面對爭議時,無論是古典修辭強調的說服、當代修辭凸顯的認同、或是近幾十年修辭聚焦的符號使用,在在都顯示修辭溝通的重要性。

拜科技之賜與選舉所需,即使非執政或是缺乏知名度與政黨奧援的政治人物,仍能透過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操作包裝,直接貼近群眾訴求互動,迅速建立起親民愛民「我懂你」形象,這些政治廣告和口號,自然都有修辭手法的痕跡和說服意圖。樂觀地看,人民也能透過網路直接表達對政治人物的好惡與公共政策的意見,從而影響社會氛圍和政府施政,這種「政治2.0」的現象,逐漸讓參與式民主乃至直接民主成為可能。

然而過度相信與操作政治修辭,將陷入兩大迷思,一是誤信溝通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執政不利可以簡化為「都是溝通惹的禍」,也可能忽略真正問題癥結;二是誤用修辭的力量,政治修辭固可增強訊息說服,但若說者意圖非為國家人民的公共利益,而是自己的選票和政黨利益,反而成了高明騙術,不僅無助於民主進步,反而因為過於娛樂化與情緒化,削弱了民主社會最重要的尊重與包容。

在這個政治修辭最好與最壞的年代,當政府官員和政治人物忙著當網紅、說白話和接地氣時,或許可參考哈佛教授Michael. J. Sandel屢屢稱讚歐巴馬競選美國總統時,是如何運用政治修辭與得體的聲音表情激勵人心、引爆道德能量,並帶來公民理想主義翻轉。奉勸政治人物與發言人們,不僅要講進人民心坎裡、更要接地氣用正面價值和希望來看待人民關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