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都是溝通惹的禍!

秦琍琍/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專任教授

拜網路之賜,人在美國可以零時差的了解台灣動態。

打開新聞,看到因為「滅香」謠言引發宗教團體要北上遊行,讓蔡英文總統生氣動怒,責怪相關單位沒有善盡澄清與溝通之責的報導。雖然近期總統生氣已非第一次、要求部會官員加強溝通也屢有所聞,但一再重複的戲碼,卻凸顯出政治人物對於「溝通」的種種迷思,使得政府在治理國家時不僅忽略了問題的癥結,更常將手段變成目的而未能有真正的洞見!

迷思一:溝通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

溝通並非萬能,但沒有溝通當然也萬萬不能。良好的溝通、表達與協商,固然能讓人際關係、團隊建立、組織運作、乃至國家施政順暢和諧,但溝通是雙向和互動的,若是只說不聽或一味照著單方的意願走,下場多是「只溝不通」的停滯,或是缺少了「心悅誠服」的被迫!

迷思二:溝通可以取代專業智能

溝通即使再重要,但種種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國際關係等問題皆是盤根錯節,有其專業的知識和判斷。好的溝通固然能幫助問題的探討和解決方案的推動與執行,但卻不應也無法取代專業知識的判斷與決策,錯誤的政策即使說得頭頭是道,但終歸經不起考驗!

迷思三:多溝通一定好

從競選到上任,新政府時刻將「溝通」掛在嘴上,然而溝通不只是說說話的語言表達,也包括了情緒表情等的非語言溝通和舉止行動的行為表現。既然所言所行皆是溝通,做與不做皆有意義,那麼溝通的好壞或是有效與否,就不在於只是多說多溝通,不然即使雄辯滔滔卻背離民意,或是說一套做一套的表裡不一,到不如謹言慎行來的實在!

 

迷思四:有說就是溝通

 

有效的溝通往往在於能否讓對方了解並接受,因此說什麼和如何說比說多少(次)來的重要。政府的政策溝通千頭萬緒,面對的利益關係者也各形各色,自然要顧及方方面面的需要與說法,方能清楚明白的讓人聽懂也聽得進去。否則,硬梆梆、冷冰冰或是制式官方說詞,有時說了也跟沒說一樣,即使重複再多,仍讓人霧煞煞的無感、也很難說到人的心坎去。有甚者,更可能「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引起更多風波!

 

迷思五:溝通就是說理

 

現代性社會強調的是理性和邏輯,政府施政和企業組織皆強調數據管理,然而溝通關乎的是人心和人性,因此在領導溝通時,說理道情缺一不可,這也正是交易型領導(Transactional Leadership)和轉化式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的差異所在。尤其是當國家或企業組織在變革與危急存亡之時,更需要著墨於情感面向的溝通,好的領導無法只靠理性說服或是體制性的獎懲來激勵,而是需要運用正心誠意來感召、願景理念來激勵、以及共存共榮來鼓舞的!

 

其實總統大可不必如此生氣,因為人民的遊行與抗議說穿了,也不過是諸多溝通的形式之一罷了。新世紀與新世代的溝通,本就因為傳播科技和世代差異而有了更多的平台、形式與歧見。好的溝通是要植基在能洞見目前國家面臨種種問題的癥結所在,並能倚靠專業真正解問題之上的,否則,說再多恐怕也是無濟於事!有時想想,當我們遇事都歸諸於「溝通不良」時,可能也遠較費心瞭解真相或是找出問題的癥結來的容易些吧!

來源: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731/978463.htm?t=